發布日期:2019-03-11 訪問次數:3221次
作者:張彥,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浙江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原載于《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02日第06版理論周刊
倘說德是個體的立身之本,那么為政之德便可承立國之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是中國古老的為政綱領,濃厚的德治特質貫穿于中國傳統的國家治理中。歷史和實踐的更替發展無不印證了道德之于民族國家和諧穩定、繁榮富強的教化力量,正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之所言。
體現公權的政德是國家道德文明程度的集中展示,是引領社會道德發展的風向標。新時代錨定了新的歷史方位,凸顯了新的社會矛盾,意味著黨和國家必須肩負新的時代使命以緊跟新的發展要求。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執政和行政主體間廣泛宣介、縱深培植為政之德,充分發揮政德之“壓艙石”的效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基精神之鈣和靈魂之鑰。
政德之要:守公嚴私
政德歸屬于道德范疇,是道德在執政治國中的反映,因此,政德遵循著道德發展的一般規律。在階級社會中,政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歷史繼承性和客觀現實性,這決定了在不同的社會形態、歷史階段和民族國家中政德的具體性和特殊性。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強調的政德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文脈,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適應于新時代的現實發展要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實現共產主義道德的必經階段。政德主要反映著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政治立場、政治意識、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等,既是政治實踐的動力又是政治實踐的保障。政治實踐就是公權力的具體運行,黨政人員代表廣大人民群眾行使公權力,公權力所到之處必須以保障、維護和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價值旨趣。因此,守公嚴私是政德的核心要義和必然要求。
公私之辯是正確把握政德本質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公職人員手中掌握著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道德敗壞、作風不古者損害人民利益,損害黨和國家尊嚴,因此,秉公用權、公私分明是最基本的政德,也是對一切公職人員的基本要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政領導干部則更要進一步處理好公與私的價值排序,做到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指出,領導干部要講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是黨政領導干部正確認識和處理公私關系的價值遵循。明大德,強調要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黨性的核心在于人民性,大德即最大的公德,它以最廣大人民群眾乃至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為價值考量,守住了公與私的底線,同時超越了民族國家的邊界壁壘,是中國共產黨政德的深厚內涵。守公德,強調要增強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公德直接指向人民利益,凸顯公權力的人民性和從政人員的職能性,是國家政治權力合法運行的必然要求。嚴私德,強調要嚴格操守。私德是人們在個人領域中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嚴私德意味著要嚴格規范個人領域的風氣行為,戒貪止欲、克己奉公,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
總的來說,人民性是政德的根本性質,為人民服務貫穿于大德、公德和私德之中,是政德的核心要求。
政德之美:精神涵養
政德作為政治文化的核心構成要素,充溢著精神之美,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講政德、立政德、養政德是政治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也是涵養黨內政治文化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黨內政治生活問題,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系統工程,必須握穩把好影響黨內政治生活的各種因素,從根源上凈化黨內政治生活。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醒道:“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政治文化的靈魂涵養作用對理解政德的功能和價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政德是黨政領導干部的為政之魂,是一種美德與善德,美在無私為公,善在為民服務。政德在經濟發展、歷史環境、社會文化、政治實踐等方面共同影響下而形成,由此形成的政德成為從政人員為政的“道德律令”,能夠有效規制其政治行為。“政德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乎聲”。政德作為善的精神對涵養人的思想意志、形成深厚的為民情懷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同時,為民、愛民、親民、利民的政德之美也將不斷強化和完善政德。
對清官廉政的謳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永恒主題,西門豹、黃霸、陳希亮、包拯、海瑞等清官形象都在愛民奉獻中實現了自身“立德”之不朽。在現代中國,政德同樣得到關注和崇仰,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要求的政德是公職人員的必修課。因此,必須腳踏實地,大力激發政德的精神引領和靈魂涵養作用,培育先進政治文化,“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旗幟鮮明抵制和反對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
政德之立:敬民篤行
“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立政德,根本在敬民,政德的最高標準就是敬民、愛民,為人民服務。“敬天保民”“民貴君輕”“民為邦本”“君舟民水”等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彰顯著人民情懷在國家治理中的分量。因此,敬民之需、敬民之思、敬民之制對于塑造現代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當代中國社會的“民”是國家的主人,敬民的根本目的是切實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敬民信仰根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現實追求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宗旨,并且我國現行制度設計和規制安排無不是敬民信仰的集中體現,無不是在將密切聯系群眾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追求制度化、可執行化,無不是在努力增強公職人員的人民認同意識。依靠人民、服務人民,黨的力量就會不斷增強,國家富強的道路就會愈加寬廣,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也會不斷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因此,公職人員必須堅定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破除“官本位”的思維意識,牢固樹立黨的宗旨意識,堅持群眾工作路線,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想人民之所想,憂人民之所憂。
立政德,重點在于篤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勸學”“修身”“齊家”等思想為黨政領導干部篤行政德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關于“勸學”,《禮記·中庸》指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段話將治學分為五個緊密相連的遞進階段,從學習到篤行,強調為學要循序漸進,知行合一。政德并不能自發形成,黨政領導干部必須經過認真學習和思考并付諸實踐才能形成良好的政德。其中,“知”是基礎和前提,“行”是重點和關鍵,二者互相促進,不可偏廢。毛澤東同志強調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要“有的放矢”,因此公職人員應該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為更好地服務人民解難題、答疑惑而學習和實踐。
關于修身,《禮記·中庸》強調:“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政德的體現不僅要求在日常工作時作風過硬,更見乎獨處時的行為舉止。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政領導干部要慎獨慎初慎微慎欲,培養和強化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關于“齊家”,在家國一體的古代中國,傳統的實踐方式是先齊家后治國,雖然“齊家”與“治國”的邏輯演進順序逐漸不適應現代社會的從政邏輯,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家庭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涵養好家風——黨員的10堂主題黨課》中指出的:“對于黨員干部而言,家風亦是學風、作風,更是黨風和民風。”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注重良好家風對于黨政領導干部培育良好政德的滋養作用,強調立政德必須重視家風建設。廉潔修身,廉潔齊家,發揮優良家風的塑造和約束功能,真正做到戒貪止欲。
立足新時代,公職人員樹立講政德、立政德的行政思維范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守公嚴私、精神涵養、敬民篤行從不同角度分別回答了“何為政德的核心要求”“為什么要立政德”以及“如何立政德”的基本問題,共同構成分析和闡釋政德的基本維度。適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和決勝期,各級公職人員要將立政德落到實處,為人民守好自己的“責任田”。同時,黨政領導干部應“多積尺寸之功”,深入基層,多做實事,使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激勵全體人民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本文系國家“馬工程”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現實意義、歷史經驗和實踐探索”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