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3-08-07 訪問次數:1596次
8月1日,河北省2023年度鄉村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在浙江大學正式開班,160名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負責人將展開為期一個月的系統學習。這也是今年浙江大學第一個開展“頭雁”項目的省份。
“去年浙江大學為我省培育了300名‘頭雁’,他們回鄉后,在帶動產業發展、支持家鄉建設、做好聯農帶農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河北農業產業發展和鄉村人才培養貢獻了浙大力量。”河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副書記、一級巡視員吳更雨在開班儀式上介紹說,浙江發展理念先進、農業產業發展水平質量高,值得河北學習借鑒,今年參加培訓的學員都是通過層層篩選、逐級審核遴選出來的,都是當地鄉村產業發展的領頭雁、帶頭人。
隨著河北“頭雁”班的開啟,2023年度浙江大學承接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以下簡稱“頭雁”項目)也拉開序幕。
01 “頭雁”培育這一年
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一些農村發展乏力,關鍵在于缺人才,缺發展引路人、產業帶頭人、政策明白人。順應鄉村發展的人才需求,去年3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實施方案》,依托高校力量每年為每個縣培育10名左右“頭雁”,用5年時間培育一支10萬人規模的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隊伍,帶動全國500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雁陣”。
2022年,浙江大學積極承擔了貴州、湖南、河北、江西、陜西、上海、遼寧、寧夏、浙江、內蒙古10個?。ㄗ灾螀^、直轄市)的“頭雁”項目,共培育了“頭雁”學員2000多名。
不同于一般的鄉村人才培訓,“頭雁”培育計劃是一個系統工程。一直非常重視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河北省對此感觸很深。
“‘頭雁’培育有四個突出特點。”吳更雨分享說,一是培育對象有新標準。要有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要有長期投身鄉村產業發展的意愿,又要熱衷聯農帶農。二是培育機構有新要求。承擔河北省1000名“頭雁”培育任務的,都是全國優質涉農高校,由知名專家、創業導師、政策講師和實踐指導教師等組成一流師資隊伍。三是培育模式有新舉措。每一次培育都包括集中授課、線上學習、考察互訪、導師幫扶指導,這是以往任何農民教育培訓項目所不具備的。四是育后跟蹤有新機制。項目培育始于培訓但不止于培訓,建立了育后跟蹤回訪和服務新機制。比如去年河北“頭雁”在浙江大學培訓結束后,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求是特聘教授,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咨詢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頭雁”項目總導師黃祖輝教授,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劉繼榮院長,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石家莊果樹研究所褚鳳杰專家組成的導師團就實地走訪河北“頭雁”項目學員企業,上門跟蹤輔導。
要達到上面所說的四大培育特色,考驗培育機構的實力。浙江大學就是河北省通過層層審核,精心遴選出來的。
02 “頭雁”來浙有原因
選擇浙江大學承接“頭雁”培育,既源于地緣優勢,也源于學科優勢,再度選擇更看得出過去一年的成果優勢。
以天下為己任、以真理為依歸的浙江大學,致力于思想引領和知識創新,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卓越貢獻。中國式現代化,重點難點在鄉村。浙江大學具有涉農優勢學科和多學科交叉優勢。師資配備方面,既有來自浙江大學等高校相關學科領域的教授學者,也邀請了長三角地區政府相關部門和單位研究型政府官員以及省內涉農知名企業的高管,兼具理論性和實戰性。他們能夠給學員帶來前瞻性、全局性的思考,多維度賦能提升職業技能。
線下案例教學方面,“頭雁”培育項目在浙江大學涉農主題近200個現場教學基地中遴選出“兩山”理念發源地安吉余村等56個基地開展現場教學,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0個,示范家庭農場1個,農民合作社2個,基本涵蓋了農業農村發展新的產業類型和發展方向,尤其是各省“頭雁”的學習需求。
浙江大學的“頭雁”培育就整合了浙江特色、浙大特色、浙大干訓基地和繼續教育學院品牌特色等“三浙”特色,并將此轉化為“頭雁”培育優勢。
03 “頭雁”反饋有實效
“一個偶然、一節課、受用一生。”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賀江家庭農場主柳賀江說,十年前的自己就是通過在河北省農廣校的農民培訓對農業有了新的認知,轉變了傳統的思維方式,讓農場步入了正軌;十年后來到浙大參加“頭雁”培育,希望在現代農業經營方面再充電。
柳賀江的期待已經在去年河北“頭雁”身上成為現實。石家莊贊皇縣蕊源蜂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岳峰去年參加“頭雁”項目培訓歸來后對農產品銷售有了新的認識,通過與石家莊一位知名網絡主播進行直播帶貨合作,單日銷量就突破了30萬。
“啥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過去不懂,守著村里的山林資源、紅色資源不會利用。農民過去窮,但歸根到底是思想上的窮。”磁縣陶泉鄉北王莊村黨支部書記、村經濟合作社理事長王鈞標從浙大學習歸來,感慨“思路打開了”。瞄準近郊游、親子游、康養旅游,發展農村體驗經濟,王鈞標正在將浙江鄉村經理人的先行路徑本土落地。
培訓的實效,得益于對學員需求的精準把握和應需迭代優化。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華北區培訓部部長張倩介紹說,培育前,就會通過電話、短信、群收集等方式進行調研、分析,了解所有培育學員的知識水平、產業分布及規模、技術需求等信息,從區域、行業、生產經營情況、培育需求等多維度學員精準畫像,匹配課程。
翻看今年河北“頭雁”在浙江大學培育期間的課程表,主題涵蓋政策解讀,農文旅融合及鄉村休閑產業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與專業合作社建設,智慧農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題融資模式研究,家庭農場的管理與發展,優質創業致富項目和帶頭人建設,農產品電商與網絡銷售,農產品品牌創建,村集體經濟壯大路徑解析等,既包括課堂授課,也包括現場教學,還創新打造了“頭雁”圓桌論壇、“頭雁”沙龍、沙盤演練等新教學方式。
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正是因為在對“頭雁”項目學員調研中發現他們喜歡論壇研討活動,希望更多地采用行業引領企業報告、學員項目論證評價和行業產業鏈資源對接等形式,才有了一系列的教學方式創新,進一步促成“導師引導找問題、專家授課學經驗、實踐教學看做法、總結梳理定計劃、帶著計劃落實處”的良好學習習慣,培訓效果從輸入到輸出,進一步落在實處。
全國干部教育培訓浙江大學基地、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扎實有效開展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貢獻浙大力量。目前,浙大干訓基地、繼續教育學院共承擔8個省份“頭雁”項目,在農業農村部2022年度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評價工作中位列培育機構前列,社會效果顯著。
(來源:小康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