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3-04-21 訪問次數:2405次
4月上旬,《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浙江大學,就高遠使命引領下的大學發展戰略,專訪校黨委書記任少波。
以下為訪談全文:
◇浙大現有兩院院士、國家海外引才計劃入選者等高層次人才數量占全省70%左右,國家級“四青”人才數量占全省80%左右
◇五年來,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顯著提升,赴重點單位人數同比增長45.52%,選調生錄取同比增長72.85%
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4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位“八一勛章”獲得者、1位全軍掛像英模、5位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6位“最美奮斗者”、220余位兩院院士……寥寥幾個數字,浙江大學(下稱浙大)實力已躍然紙上。
作為國家“985工程”“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高校,浙大建校126年來,始終秉承“求是創新”的優良傳統,培養出大批著名科學家、文化大師和行業翹楚,產出了以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新時代呼喚教育強國,呼喚更多大學躋身世界一流,體現中國特色,為強國建設奠定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如何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帶著一系列問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日前專訪了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
求是創新 凝練浙大特質
《瞭望》:
有兩組數字,在浙江大學校友中口口相傳、引以為傲——浙大是改革開放以來本科畢業生當選兩院院士最多的高校,也是一些評價體系中成功企業家校友最多的大學。怎么看這一育人成果?
任少波:
浙大是一個既出科學家、又出企業家的大學,這一育人成果是學校精神文化底蘊外顯的結果。學校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公忠堅毅、擔當大任的杰出人才,有其深厚的精神文化淵源,得益于長期辦學實踐中的沉淀與內化。
學校精神文化的內核集中體現在“求是創新”的校訓中。馬一浮先生創作的校歌歌詞系統闡釋了學校的價值追求。浙大校風最珍貴的沉淀有三個關鍵字,一是“實”、二是“勤”、三是“真”。“實”是求真務實、為報效家國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126年前求是書院創立之初廖壽豐、林啟就提出三個關鍵詞,即“圖治、育才、實學”,表達了勵精圖治、實學興邦的歷史擔當,這是學校辦學的初心和使命;“勤”是勤奮,吃得了千辛萬苦,能夠千方百計、排除萬難,勇于攀登高峰、不懈探索;“真”是啟真厚德、誠于天地,“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為追求真理保持誠樸本色,這些都賦予了浙大人鮮明的特質。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學校自覺肩負起復興與強國使命、創新驅動發展使命、文化自信自強使命、文明新形態交融使命,守正創新,戰略迭代,在新使命引領下走出一條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瞭望》:
“實”“勤”“真”令人聯想起近年來浙大專家學者扎根基層研究的火熱實踐,這方面的成果有什么?
任少波:
在浙大,有教授潛心服務基層十幾年,成就浙江龍泉地區百億產業,占當地工業產值超過40%;有醫生跨越千里,扎根貴州大山,帶領臺江縣人民醫院逐步變為具有區域性影響力的縣級綜合醫院;有團隊研發世界首個棉花精準育種設計平臺,選育棉花品種20個,推廣4000多萬畝;有援疆教師幫助新疆實現果樹枝枯病發病株數下降94%,使巴州香梨在2020~2021年間直接經濟效益增收27.5億元;有團隊主持開發稻魚共生關鍵技術,助力亞洲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助推上萬農戶脫貧致富。
這些案例,都是浙江大學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社會服務模式,其顯著特點是,實現了創新成果與特色產業的精準對接,形成了一個教授帶動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的“首席專家制”經驗模式,在工業技術轉化、農業技術推廣、醫療衛生服務等多方面帶動地方實現了創新驅動發展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瞭望》:
大學創新與區域發展應是怎樣的關系?
任少波:
大學是扎根大地之上的,我們不做盆景,更不是象牙塔,與區域經濟社會事業是水與土相互交融的關系。我們一直探索與地方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道路,堅持藍圖共繪、資源共享、平臺共建、人才共育。
在國際化辦學、產學研融合、龍頭企業合作、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就業創業等方面,學校為區域匯聚高端資源注入新的增量。例如浙大與地方合作共建海寧國際校區,實現了“以我為主、高水平、一對多”的國際合作辦學模式,被國家三部委明確為創建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
學校培育高水平創新團隊和教學團隊,為提升浙江高層次人才凈流入率作出重要貢獻。浙大現有兩院院士、國家海外引才計劃入選者等高層次人才數量占全省70%左右,國家級“四青”人才數量占全省80%左右。浙大的高水平人才供給已成為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等創新中心建設的支持要素。
聚焦主業 引育頂尖人才
《瞭望》:
浙大如何聚焦育人主業培養一流人才?
任少波:
近年來,學校加快構建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卓越教育體系,強化育人本位。五年來,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顯著提升,赴重點單位人數同比增長45.52%,選調生錄取同比增長72.85%。
這一成果與“三個強化”密不可分。
一是強化使命引領。按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強調有使命感的學習和有責任感的教學,將思政教育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發揮大思政課育人作用。比如,學校依托林俊德院士讀書時所在的機械工程學院成立“馬蘭工作室”,講好老一輩浙大人扎根新疆馬蘭戈壁為國鑄核盾的故事,引導學生扎根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
二是強化貫通培養。發揮綜合型大學優勢,鼓勵學生以學術為業,鍛造學生扎實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立足竺可楨學院等人才培養特區和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平臺,推進“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國家戰略行動等特色項目。
三是強化出口導向。以深造和擇業的出口導向引領帶動思政教育和人才培養改革,為學生走向國家需要的戰略領域創造一流條件。例如舉辦政治與公共服務能力強化班,通過系統化、模塊化培養,提高學生政治站位,錘煉學生綜合素質和本領,引導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瞭望》:
《瞭望》:“十三五”以來高層次人才增長超過50%。浙大是如何吸引這批大師的?如何讓大師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任少波:
一流大學是大師云集的地方。越是高層次人才,越看重事業拓新機遇和未來發展空間。基于這一規律性認識,學校著手抓規劃,從2016年開始實施學術大師匯聚計劃,設計海內外頂尖人才及其團隊引進工作方案,選準領域、提前布局,引育未來大師。通過建立科學家聯合工作室等方式,加快引進和匯聚兩院院士、國際相當水平的頂尖人才(如發達國家院士、國際著名大獎獲得者等),并給予充足配套支持。
大力建設人才特區,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持續抓好自主培養。實踐中我們發現,院士的引和育是雙管齊下的。比如浙大的機械、能源、建工學院等培養院士較多的院系,都有成熟的支撐條件和人才梯隊。這些院士基本在服務國家戰略中成長,很多人的研究方向至少在十多年前就已布局,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實現了解決國家戰略急需、榮獲重大科技獎勵、評選為院士的有機統一。
《瞭望》:
如何培養青年人才后備力量?
任少波:
當前,浙大青年人才入口要求已達到較高水平,在系統支持和生態營造上還需進一步支持人才成長。
給機會壓擔子,傳幫帶墩苗子。推動資源向青年人才傾斜,穩定支持有潛力、有想法的年輕人開展有價值的研究,鼓勵他們做別人不敢想不敢做的引領性、顛覆性研究,為他們“十年磨一劍”創造良好條件。
搭平臺促提升、抓服務優生態。重視對人才的政治歷練和引領,推進干部人才一體化發展。比如,學校實施“雙專計劃”,已累計專聘222名青年學術骨干到學校管理崗位鍛煉,在服務學校事業改革發展的同時,實現了業務與管理雙專長、雙促進。同時深化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從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多方面出發,建立工作專班,切實推動解決人才關心的“關鍵小事”。
瞄準戰略需求 引領創新突破
《瞭望》:
如何瞄準“四個面向”鍛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任少波:
高水平大學在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上要擔當歷史使命。近年來,浙大致力于開展引領性創新,力爭發揮應有的創新制勝作用。
在基礎研究方面,學校集中資源打造了一批學術特區,給予首席科學家充分的學術決策權和人才引進政策,持續支持學者自由探索、投身真正意義的高水平創新。比如,學校成立的數學高等研究院促進了數學學科成果涌現,近5年在數學“四大頂刊”上發表8篇論文,成功解決了微分幾何領域的兩個重要猜想,2名教師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45分鐘的主題報告。
在科研“國家隊”建設方面,浙大加大了學科交叉力度,積極推動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全力謀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鑄造國之重器。
《瞭望》:
在關鍵技術攻關上近年來學校有什么新舉措?
任少波:
與工業界結合攻關關鍵技術是浙大的傳統優勢。我們主動適應大科學研究的時代要求,進一步加大了有組織創新的力度,奔著最緊急、最急迫的問題去,加強學科方向與國家戰略需求、產業發展需求緊密結合,不僅要求每個學科、每個學院凝練自己的“撒手锏”,同時聚焦重點方向逐步培育組建跨學科、跨鏈條的混編科技攻關“集團軍”。前些年,浙大在流程工業軟件領域成績斐然,這些年在高端化學品、集成電路和信息材料等領域都形成了大的攻關團隊,在相關行業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
過去5年,學校作為第一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26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居全國高校前列。
肩負重托 鍛造第一個浙大
《瞭望》:
如何鍛造“第一個浙大”?
任少波:
鍛造“第一個浙大”,必須統籌兼顧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兩個要素,立足自身,建構發展戰略,探索發展道路,自覺、自信、自為,承擔這一使命。
目前我們正擦亮浙大的四張名片:求是創新精神的名片、高水平創新創業的名片、在地國際化的名片、文化交流互鑒的名片。
我們還要在服務國家戰略、承接國家任務中走向世界科技前沿。學校已有團隊攻克了自主設計制造關鍵技術,解決了世界盾構掘進三大難題,助推中國盾構占據國內80%和全球60%以上的市場份額,推動相關學科進入世界前列。還有團隊深耕航空制造重要領域,攻克飛機裝配核心技術難題,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在材料等領域實現引領和顛覆,開創了我國自動化裝配新局面。
另要吸收全世界文明開放的最新科技成果,通過深入實施全球開放發展戰略,以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建設為標桿,積極引進全球高端教育資源,加快探索在地國際化的有效模式,以高水平開放服務學校高質量發展。此外,學校匠心打造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海外190余家文化機構收藏,目前正逐步在英國、比利時、西班牙等地巡展,實現了從文化傳承創新向文明交流互鑒的躍遷。
《瞭望》:
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關鍵抓手有哪些?
任少波:
發展中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事業。
對浙大而言,我們既要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在戰略上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也要在行動上克服不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路徑依賴,謀劃內涵式高質量戰略迭代,不簡單依靠要素投入和慣性增長,不簡單照搬西方模式,而是更加自信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為全球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作出獨特貢獻。
更新發展理念。心懷“國之大者”,奮力“走在前列”,堅持“更高質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夢想”的戰略導向,以貢獻和聲譽引導評價改革。
發揮比較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史無前例、世界罕見,我們有組織和制度優勢,有豐富資源和市場,要在中國自主實踐中找問題、求答案、建理論,力爭在新領域新賽道取得更大突破。
加快戰略迭代。進一步解放思想,圍繞國家戰略大膽改革創新,鼓勵原始創新和精研學術,進一步破解不利于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全面激發師生動能和資源潛能。
《瞭望》:
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高等教育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任少波:
從高等教育發展的機遇來看,世界呈現“東升西降”,全球科學和人才中心的轉移為高校引進優質資源和頂尖人才創造了“窗口期”。同時,高等教育正處于科技變革和政治斗爭的風口浪尖,意識形態、人才交流、科技合作、關鍵裝備等都會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乃至潛在風險。總體而言,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航標高遠、中流擊水、暗流涌動、不進則退的關鍵期,肩負的國家期待和重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高。
《瞭望》:
這一機遇挑戰下,浙大提出的新使命和新愿景是什么?
任少波:
2021年以來,浙大開展了新發展階段使命愿景大討論活動,正在對照中央要求,編寫使命愿景紅皮書,將使命愿景寫入浙江大學黨代會報告和大學章程。
我們的使命是:以天下為己任、以真理為依歸,致力于思想引領和知識創新,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卓越貢獻。
我們的愿景是:建設世界一流的綜合性、研究型、創新型大學,成為卓越人才培養和匯聚的戰略基地、文化傳承和交流的重要平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全球創新高地。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