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9-12-27 訪問次數:1400次
浙江大學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不斷拓展和優化教育開放布局,積極同世界一流大學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領導者。
開拓以我為主多元融合的“試驗田”。堅持“一對多、高水平、以我為主”的發展理念,遴選綜合排名世界前20位或學科排名世界前5位的合作伙伴,建設海寧國際校區。目前已成立浙大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ZJE)和浙大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ZJUI)2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共開設生物醫學、機械工程、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等6個專業。成立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開設國際工商管理碩士項目。將浙江大學中國學中心搬遷至海寧國際校區辦學,設立國內首個中國學本科專業、首個中國學碩士點,共招收來自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學生500余人。目前,國際校區辦學領域覆蓋醫、工、信、商等多個學科,實行學術事務學校統一管理、行政事務授權管理、支撐服務社會化承擔的管理模式,建立了適應異地國際化辦學的國際管理運行體制機制。
打造中西融合全面培養的“樣板區”。建立中西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根據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要求,參考合作伙伴學術標準,共同設計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質量標準和保障體系。探索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思政教育新模式,制定《關于進一步完善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意見》,明確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形勢政策課列入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采用“4+0”培養模式,即大學四年在國際校區學習,開展全英文授課,實行中外學生培養過程統一標準,授予兩校學士學位。積極拓寬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設立聯合博士學位項目,為學生提供海外學習、暑期交流或實習項目;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共同建立應用數據科學聯合實驗室,于2014年初啟動的聯合培養項目已派出研究生104人。開設《中國概況》等國情教育課程,組織師生赴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等地紅色尋訪,赴湄潭等西遷地開展辦學尋根,赴南湖革命紀念館提供中英文講解志愿服務,通過一系列國情教育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國情民意,講好中國故事。目前,國際校區在校生已達1087名,初步形成國內國際學生兼有、本碩博層次齊全的辦學格局。
建設放眼全球匯聚人才的“新高地”。延攬國際人才,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學術大師匯聚計劃”,設立人才引進基金,制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待遇,助推海內外優秀人才引進。遵循國際標準,制訂并完善長聘制(tenure-system)教師職務評聘制度,參照國際通行標準和程序進行人才的招聘、遴選、管理和考核,國際校區教師同時被認定為合作伙伴的同職位教師。搭建國際平臺,為教師提供赴海外合作院校培訓交流的機會,鞏固和完善互兼互派的共享機制,推動訪問學者和博士后人員互訪交流。目前,已建成一支由合作伙伴和浙江大學派出兼聘教師、面向全球招聘專聘教師組成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構筑接軌國際以人為本的“示范點”。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辦學支撐保障體系,按照國際標準建設硬件設施并提供全英文校園環境,引進并建設運轉高效的教學教務系統和課程平臺,打造符合國際化需求、兼容主校區資源的圖書信息以及網絡環境。建設集閱覽室、學習室、討論室、活動室、健身房、形體房等功能于一體的書院,實行中外學生住宿混合編排,學生與知名專家學者、外方授課導師、輔導員等同住書院,構建書院院長、發展導師、生活導師、學院班導師、學業導師五位一體的書院導師制,打造推進跨文化交流的國際化生活環境。借鑒一流綠色校園經營和維護理念,通過推廣節能環保意識、加強樓宇管理、優化設施設備管理等方式,在讓師生無障礙進入任何樓宇的同時,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節能環保。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辦事流程,通過設置一站式服務平臺、樓宇管家、行政事務代辦等方式探索以師生為中心的服務模式,努力為師生提供智能化、人性化、精細化的工作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