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0-09-27 訪問次數:1751次
浙江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認真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要求,加強協同、整合資源,深化改革、落實舉措,推動美育工作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不斷提升育人質量,形成具有浙大特色的美育模式。
加強統籌謀劃,打造美育工作保障工程。堅持學校黨委對美育工作的領導,將美育工作與學校改革發展事業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健全工作機制,成立學校美育工作委員會,每年定期召開2次全體委員專題會議,每年發布美育工作年度報告,統籌推進全校美育工作。優化公共體育與藝術部職責,設立公共藝術教育中心,發揮藝術與考古學院、人文學院、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等美學藝術相關院系的美育功能,形成美育工作合力。推進制度建設,制訂面向“十四五”的美育發展規劃,出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實施細則,從總體目標、建設內容、主要舉措、組織保障等方面對加強美育工作作了部署要求。將美育納入學校一流本科教育行動計劃,并將美育工作成效作為人才培養質量重要評價標準。強化資源保障,在資金、政策、場地等方面加大對美育工作的支持力度。籌資1000萬元成立文體發展基金。將美育工作經費納入學校教學經費預算,近三年藝術教育經費年均增長近17%。充分發揮場館美育功能,建好求是書院建筑群、于子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創業元空間、學生文化長廊、師生交流吧等文化育人平臺,加快推進美育教育中心、音樂館及音樂、美術教室等場館建設。與故宮博物院、云岡石窟研究院等開展校地校企合作,多渠道整合社會資源,協同推進美育工作快速發展。
深化教學改革,打造美育課程優化工程。挖掘學校美育優質資源,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美育教學全過程,構建具有浙大特色的“一二三四課堂融通”美育課程體系,即加強第一課堂啟發探究式的課程教學,豐富第二課堂以學生社團、文體競賽、學術活動等為載體的校內實踐,拓展第三課堂的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教育,強化第四課堂的海外研修、國際交流、聯合培養項目實施。建好美育類專業課程,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博雅技藝類、文藝審美類、展演實訓類等教學訓練,在課外開展藝術展演、藝術活動和藝術實踐等活動,構建融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為一體的美育教育模式。開設文學、音樂、戲劇、舞蹈、書法等美育類通識課程40余門,要求本科生至少修讀其中一門課程,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園藝術活動,推進美育全覆蓋。采取引進知名藝術家、加大教師培育力度、聘任外籍專家教授等形式,加強高水平美育教師隊伍建設。科學核定美育教師教學工作量和基本要求,在職稱(職務)評聘、福利待遇、評優表彰、晉級晉升等方面,建立健全美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待遇機制,把組織開展課外指導、課余排練、競賽展演等納入教學工作量,將美育教學成果作為美育教師考評考核的重要參考因素,適當提高開展美育公共教學在考核評價中的比重,激發美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創新教學方法,引進哈佛大學“吉薩金字塔:技術、考古與歷史”VR課程,實現與哈佛大學學生同步在線上課。重視現場體驗,開展“智能篆刻體驗”“古籍裝幀體驗”等,用探究式、啟發式、沉浸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提升文化素養。
突出示范引領,打造美育品牌建設工程。立足優勢特色,加強美育品牌建設,不斷提升美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建設A、B、C三個層次的藝術團33個,其中A類包含文琴交響樂團、民樂團、合唱團、舞蹈團和黑白劇社5個高水平藝術團,B類包含行進管樂團、書畫社等6個普通藝術團,C類包含越劇社、話劇社等22個特長藝術團,參與學生600余人,每年開展各類美育活動100余場,惠及師生3.5萬余人次。打造特色展館,成立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在常設教學標本展以服務本科美育類通識教育教學的同時,推出“漢唐奇跡:中國藝術狀物傳統的起源與發展”“魏風堂堂:云岡石窟的百年記憶和再現”等一批學術成果特展,將現場展示與專家講解、學生藝術實踐等相結合,推動博物館成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加強美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建好校史館,加強學生校史校情教育,將參觀校史館納入新生入學必修課程,提升學生知校愛校榮校情懷。建設示范基地,抓好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龍舟基地建設,目前已開設龍舟教學班24個、建立工作坊3個、打造“首屆國際名校龍舟學霸龍舟賽”等品牌賽事2項,接受基地培訓人數逾1.3萬人次。以入選首批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為契機,積極開展面向社會的語言推廣工作,傳承中華經典,推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注重拓展延伸,打造美育文化普及工程。遵循美育特點和學生成長規律,創新美育活動形式,不斷擴大學校優質美育資源的覆蓋面。推進美育工作由專業化向大眾化延伸,創新校園活動思路,打造藝術季、社團文化節、中外音樂節、新年狂歡夜、學生節等特色項目,舉辦“放飛夢想—浙江大學青春歌會”,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系列活動,邀請文化界和藝術界名家來校開展美育講座,將活躍基層美育文化與引進高端展演創作相結合,營造健康向上、百花齊放的校園美育文化氛圍。推進美育工作由線下向線上延伸,加強信息技術與學校美育深度融合,建設《中國語言文學研究導論》《小提琴藝術》等一批高質量美育類慕課課程。做好戰“疫”時期的美育工作,推出《西方音樂簡史》《中國繪畫史》《中外名曲欣賞》等10余門線上直播課,舉辦線上書畫展、云音樂會、“美育之星”線上藝術比賽等活動,提高“互聯網+”美育工作實效。推進美育工作由校內向校外延伸,積極開展對外交流,組織藝術團進中小學、進社區活動,創作戲劇《求是魂》并赴重慶、西安等地巡演,參加“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匯演;連續12年面向校友與市民舉辦“大學之聲”音樂會,獲得良好社會反響;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和中外人文交流項目,選派師生赴美國塔夫茨大學、西澳大學孔子學院等地交流演出,不斷提升學生國際視野和美育實踐能力,增強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來源:教育部